济办简备字035号 内部资料
档案资政参考
2013年第2期(总第4期)
济宁市档案局(馆)编印 2013年7月
大运河申遗与济宁运河档案文化遗产
[编者按] 7月1日,济宁市召开大运河申遗工作调度会,会议由副市长吴霁雯主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梅永红指出,济宁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和省对此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即将来济宁开展实地考察评估,要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尽快完成标识系统设置、监测中心建设、文物本体修缮、环境综合整治、记录档案整理等项筹备工作,汶上和微山作为遗产点段的主要集中地,成为迎查的重点。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大运河的历史除体现在河道、湖泊、闸坝等物质的遗存外,还体现在因偶然的机缘而保存下来的档案中,这些档案资料因其稀有而更显珍贵。近年来,济宁市档案局致力于收集、梳理运河档案资料,形成了包括清代河道总督奏折、运河古地图、碑刻拓片、地方志书、稀见古籍等在内的运河档案资料库,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在大运河申遗进入关键阶段之际,我们对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保存的运河档案资源做进一步梳理,对其中的珍品档案进行重点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成一编,以期为市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证明和参考,并为济宁运河申遗尽一份绵薄之力。
● 清代河道总督奏折档案
● 九省运河泉源水利全图
●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
● 六省黄河堤工埽坝情形总图
● 山东运河备览
● 济宁直隶州续志
● 居济一得
● 境外动态:聊城大学建成“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
清代河道总督奏折档案
清代河道总督奏折档案,系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征集而来,为档案复制件,约有200余件,保存于济宁市档案馆。
河道总督是清代设在济宁的最高治运机构,管辖河南、山东段黄运等河的治理。河道总督通过上呈“奏折”,向皇帝报告疏浚河湖、宣泄泉源、修筑闸坝等方面的情况及建议,然后由皇帝用红笔进行批示,称为“朱批奏折”。其中保存了大量清代济宁运河的内容,包括治运、司运、漕运、官员任免、官员谢恩、官员举荐和运河水情等方面,内容翔实,史料丰富。这些奏折大多出自林则徐、白钟山、李奉翰、粟毓美等一批名臣重臣之手,透过这些泛黄的纸张,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治河大吏们统率属员,在济宁运河两岸穿梭忙碌、在济宁河道总督衙门伏案急书的身影。他们所代表的河工群体,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清代济宁运河盛衰荣辱的历史。
如今,这些当年发自济宁、见证历史的运河奏折档案,绝大部分仍沉睡于外地档案馆的库房中,如何能让这批珍贵的档案“回家”则成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九省运河泉源水利全图
该图约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朝廷为加强运河漕运管理而命人采用传统山水画法精工彩绘而成的大运河全图。九省指湖南、湖北、广西、安徽、浙江、江南、江西、山东、直隶。全图纵27厘米,横900厘米,未注比例尺。采用折装,封面为兰色锦缎夹板。其内容反映了京杭大运河所有的河流、泉源的名称、走向及相应位置。现珍藏于济宁市城建档案馆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
此图形成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工部测量并绘制。现珍藏于汶上县档案馆。
该图为折叠式图册,共75页,总长937.5厘米,宽27.3厘米,系手工绘制而成,是当时汇入运河的各条河流流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南、山东、直隶八省的情形总图。图中详细绘制了运河流入县、镇、村讯界,大小河流
分支,流经长度、水域、沿岸的行政区划和地形地貌。该图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工艺细腻、书写工整,特别是济宁段运河的描写更加细致,篇幅甚多,是研究我国水利史的宝贵资料。2002年被国家档案局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重要档案文献遗产,是山东省最早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珍贵档案。
六省黄河堤工埽坝情形总图
该图约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采用传统山水画法精工彩绘而成。全图纵27厘米,横912厘米,未注比例尺。全图采用折装,封面为褐色锦缎夹板。内容主题鲜明,详细绘制了黄河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发源地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南入海的全部流程。该图对于研究黄河的治理和黄河的故道流域,以及黄河与运河的通接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现珍藏于汶上县档案馆。
山东运河备览
《山东运河备览》是关于京杭运河山东段的一部水利专著,清山东运河道陆耀撰,乾隆四十年(1775)成书。该书为官刻本,老函旧装,共6本12卷,首刻山东运河图十幅,内容包括山东运河全图,运河工程沿革和主管官员姓名、任职年份,山东运河各段的水利工程及航运管理,有关挑河人夫、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对运河有贡献的主管官员传略以及前人论述运河大势、疏浚泉源、清理水柜、南旺大挑、加速漕运诸法等方面的著作80余种,对研究运河山东段的治理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现珍藏于任城区档案馆。
济宁直隶州续志
济宁修志始于明代。明莫伯良、王翼廷曾修州志,原书已佚,但后志曾有记述,卷帙不详。现有旧志8部:《济宁州志》,廖有恒修,清康熙十二年刻本;《济宁直隶州志》,胡德琳、蓝应桂修,乾隆四十三年刻本;《济宁直隶州志》胡德琳原本,王道亨续修,盛百二补缉,乾隆五十年刻本;《济宁直隶州志》,徐宗干纂修;道光二十年修,咸丰九年尊经阁刻本(附卢朝安续志四卷);《济宁直隶州志》,卢朝安纂修,咸丰九年尊经阁刻本;《济宁直隶州续志),潘守廉修,民国十七年抄本;《济宁州乡土志》,王赓廷修,光绪三十一年石刻本;《济宁县志》,袁绍昂纂修,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济宁市档案馆保存一套完整的《济宁直隶州续志》(潘守廉修)。卷三为山川志,包括山阜、泉源、河渠、湖潴、漕运、桥梁等内容,对济宁州境的河流水系、湖泊水柜、闸坝桥梁都有详细记载,可为运河考古、申遗、研究等方面提供翔实资料。
居济一得
清代张伯行(1651—1725)任济宁道时所著。此书“前七卷条议东省运河坝闸堤岸,及修筑、疏浚、蓄泄、启闭之法,于诸水利病条分缕析,疏证最详。”《居济一得》之“济”即为济宁,故所记内容牵涉济宁的地方极多,如微山、蜀山、南旺、马场、马踏等湖,运河、汶河、泗河、光河、府河、白马河等河,金口、石佛、天井、在城、柳林等闸,都有详细的使用方法,简直可以看作清代运河工程的“使用说明书”。《四库全书》曾将《居济一得》收录,说“伯行平生著述,惟此书切于实用”。
该书已由济宁市档案局原文影印出版。
境外动态:聊城大学建成“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
据报道,聊城大学建成“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收录古今书籍及文章7000余种,将有力地支撑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和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该数据库历时4年完成,共分五类:一是元代到民国初年与运河有关的专门著作,及其他古籍中与运河有关的史料近400种;二是上个世纪初以来的今人著作1000余种;三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地方志200余种;四是运河沿岸各政协文史委编印的文史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五是上世纪早期以来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文章1000余篇。另外,对各地与运河有关的新闻等也予以收录,还编成了《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对收录运河材料最直接的100多种书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