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办简备字035号 内部资料
档案资政参考
2014年第2期(总第8期)
济宁市档案局(馆)编印 2014年7月
济宁市各级档案馆
馆藏地方志中的“泗河”档案资料汇集
[编者按] 泗河流经泗水、曲阜、兖州、邹城、高新区、太白湖新区、微山等7个县市区,位于济宁都市区中心腹地。泗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重点工程,已被纳入省政府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今年年初,泗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又被列为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二号议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启动泗河全流域综合开发”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济宁都市区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型东部工业聚集区,打造沿泗河流域生态廊道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馆是集中保存各类档案资料的基地,也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志资料。为更好地服务泗河全流域综合开发,市档案局组织人员,对市档案馆及任城、兖州、曲阜、泗水、邹城、微山等县市区档案馆开展广泛调研,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了认真梳理,通过调阅《山东通志》《兖州府志》《济宁直隶州志》《济宁市志》等一批新老志书,从中挑选出有关泗河(泗水)的记载,这些记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泗河的历史面貌,汇编成一辑,希望能为领导决策和社会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在本期内容编辑过程中,任城、兖州、曲阜、泗水、邹城、微山等县市区档案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 录
● 概述
(引自《济宁市志》(1840-1990))
● 《山东通志》(清康熙41年)
● 《山东通志》(清乾隆元年)
● 《山东通志》(清光绪年间修,民国4年印)
● 《兖州府志》(明万历24年)
● 《兖州府志》(清康熙25年)
● 《兖州府志》(清乾隆35年)
● 《济宁直隶州志》(清乾隆50年)
● 《济宁直隶州志》(清咸丰9年)
● 《济宁直隶州续志》(民国15年)
● 《济宁县志》(民国16年)
● 《泗水县志》(清康熙38年)
● 《泗水县志》(清光绪18年)
● 《曲阜县志》(清乾隆39年)
● 《滋阳县志》(清光绪14年)
● 《邹县志》(清康熙55年)
概 述
(引自《济宁市志》(1840-1990))
泗 河 河 系
干流泗河(古称泗水),是境内最大的一条古老山洪河道。发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的泉林。源头群泉喷涌、汇流成溪、集溪为河。元代以前,泗河系淮河的一条最大的支流,流经泗水、曲阜、兖州、市郊区、微山5县(市区),出境后经徐州、邳县、宿迁等地至淮阴西注入淮河;泗河与境内的小沂河、洸河、济州河、白马河、荷水、南梁水、漷水等支流组成了古代泗河水系。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后,济宁以南的古泗河河道被运河占用,泗河的上游河段成为京杭运河的支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泗河结束了作为京杭运河支流的历史,于市郊区石桥乡新闸村直接注入南四湖。现代泗河全长159公里(境内146公里),流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区1482平方公里,平原区884平方公里;流域:北到老寨、牛截、凤凰山(曲阜)与大汶河流域为界,西到林家寺、姚村、津浦铁路与洸府河流域为界,东到邓家沟、太平顶、长山与沂河流域为界,南到凤凰山(邹县)、西苇水库北首阳山与白马河流域为界;曲阜韩家铺以东的上游河段基本上为地下河,中下游有堤防138公里,兖州金口坝以上安全泄洪量2296~2520立方米/秒,金口坝以下至张桥段2300~3470立方米/秒,张桥以下1000米立方米/秒。建国后,小沂河、济河、大黄沟等泗河支流上游分别建有尼山水库、龙湾套水库和华村水库;同时还在泗水、曲阜、兖州河段兴建整修了金口坝、泗水泗河大闸、红旗闸、龙湾店闸、郭营坝等拦河闸、坝,非汛期可拦蓄河水450万立方米,用于农田灌溉和引水回灌。
泗河共有大小支流30条,左岸11条,右岸19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5条:大黄沟,发源于新泰县石莱区南官庄北约2公里处,流经新泰、泗水两县,从石莱入赵沟河谷,至东西刘保,经华村、大黄沟再到小黄沟西流入泗河。济河,发源于邹县尚河乡北部的张庄岭流向西北,经张家庄、桃园、石龙嘴、尚庄、龙湾套直至城关西立石村入泗河,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77.5平方公里。石漏河,发源于泗水县张庄乡柴禾山东侧,流经岔河、太平庄、石漏庄至苗馆乡黄阴集入泗河,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59.5平方公里。小沂河,发源于邹县城前乡凤凰山北侧,经曲阜市南辛、防山、息陬、陵城、时庄等乡镇于兖州金口坝注入泗河,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365.5平方公里。崄河,古称崄水,源头两处,西支流发源于曲阜市吴村镇九山东,东支源于泰安市宁阳县梧桐峪,流经宁阳、曲阜至王庄乡孙家道沟入泗河,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
泗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支流,而且其上游地段还分布着大量的山泉,其中名泉14处,多位于泗水县泉林、城关、张庄、金庄、苗馆等乡镇,尤以陪尾山坡麓地带的“泉林”最为著名。泉林泉群位于泗水县泉林镇泉林村,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部为河谷平原,其成因为:北、东面新泰境内的山峪、万家峪、峡玕峪三条客水在放城汇合,经青龙山南麓渗入境内并大量入渗形成地下径流,至泉林处由于受第三系粘土质砂岩、页岩等不透水沉积物的阻隔,在局部寒武、奥陶系石炭岩断裂破碎带导水作用下,地下水经集压夺罅而出,上升成泉。 1981年5月测定,泉林日涌量为117072立方米,平均流量1.36立方米/秒;其中,“石缝泉”日涌量38361.6立方米,平均流量0.44立方米/秒。 另外较大的还有:黑虎泉、趵突泉、响水泉、淘米泉、红石泉、珍珠泉、石岔泉等。
(见《济宁市志》“ 第二篇 自然环境·第三章 河流·第一节 东部河流 ”)
泗 河
泗河古称泗水。流径鲁、苏、皖3省12县,长850公里,于淮阴市注入淮河。公元12世纪以后黄河南侵,夺泗夺淮,泗河下游徐州至淮阴段,被黄河侵占,逐渐淤高,演变成今日废黄河。中游济宁至徐州段出路不畅,逐渐在两岸洼地滞潴,形成南四湖。上游从源头到入湖段成为今日泗河。泗河的源头在蒙山太平顶西麓,西南流入南四湖,长159公里(境内146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沂河、济河、黄沟河、石漏河等,流经新泰、泗水、曲阜、兖州、市郊区、邹县、微山等7个县(市、区),流域面积2366平方公里。泗河干流在曲阜市防山乡韩家铺以上基本上为地下河。中下游有堤防,长138公里,堤距800~1000米,金口坝以上堤顶宽度1.5~3.0米,金口坝以下3~5米,河槽宽度200~300米,干流总落差218.5米,平均坡降1.86‰。金口坝以上河道防洪能力安全泄量2520立方米/秒,金口坝以下2300~3470立方米/秒。
对泗河的治理,除隋初的金口坝工程外,建国前基本上没有大的工程。建国后,以提高防洪能力和蓄水灌溉为主,多年坚持治理,促进了沿河地区和全市的经济发展。1949~1988年,泗河治理共完成土石方1260万立方米,砌石8.07万立方米,用工609万个,共投资1527万元。1989~1990年,治理泗河开始运用机械作业,两年共完成土石方331.8万立方米,机械台班54349个,投资2913万元。
干流治理 1950年进行了下游改道工程,废弃了张桥以下的东西泗河,改道在济宁县石桥乡辛闸村北直接入南阳湖。1955~1957年,连续三年对河道中游兖州境内段,进行局部展宽堤距、培修堤防、兴建分洪滞洪工程。1958年对干流堤防进行了全线整修。设计标准,金口坝以上泄量3500立方米/秒,以下泄量4400立方米/秒。后又进行局部培修堤防,切滩清淤10处,并做石护坡、石护岸74处,长36.57公里。
拦河闸坝灌溉工程 为充分利用泗河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郊区、泗水、曲阜、兖州四县(市、区)先后分别修建了郭营坝、故县坝、泗水桥闸、红旗闸、陈寨坝、龙王店闸6处拦河闸。其中郭营坝自70年代后,由于水源不足,拦河坝和灌区工程已全部报废,其他各拦河闸仍发挥效益。非汛期可拦蓄水450万立方米,发展自流灌溉12.5万亩,提水灌溉2万亩,地下水回灌49万亩,发电装机100千瓦。
支流工程 小沂河堤防进行过三次整修。1957年作了全面复堤,1959年完成了蓼河改道,将原属白马河支流的小蓼河改入小沂河,1979年进行了邹曲公路以上13.4公里的河道疏浚。
水库建设 自1958年开始,至70年代中期,先后在泗河干支流上修建了尼山大型水库和贺庄、华村、龙湾套中型水库及150座小型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库容4.1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5.8万亩。
(见《济宁市志》“ 第七篇 水利·第二章 水利工程·第一节 湖东河道治理 ”)
关于泗河治理的历史情况,还见于《济宁市水利志》“ 第五章 河道治理·第一节 湖东河道·泗河 ”。由于内容比较宠杂,此处不引。——编者注
本期编辑:王维新 审核:张凤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