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资政参考
2017年第1期(总第19期)
济宁市档案局(馆)编印 2017年3月
作为档案学家的孔子
——孔子档案思想略论
[编者按] 2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市委书记王艺华在报告中指出,要抓住用好文化大发展的机遇,奋力开创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新局面。2月25日上午,市委书记王艺华出席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专题议政会时指出,要认真梳理儒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总结提炼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增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德化功能,打造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孔子的开创性贡献,孔子一生致力于收集、整理古代的档案文献、典章制度,并利用来进行教学和传播,为保存和传承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古代档案典籍赖孔子以传,孔子又成于古代档案典籍,正如孟子所说:“孔子之谓集大成”。
孔子的档案思想散见于《论语》中,虽是只言片语,却弥足珍贵,孔子对档案价值的肯定,孔子在收集、整理、利用档案上的独到见解和做法,足以为我们做好今天的档案工作提供镜鉴,把孔子称为中国档案学的开山鼻祖也毫不为过。本期档案资政参考,将为您解读这些内容。
作为档案学家的孔子
——孔子档案思想略论
一直以来,孔子在人们印象中多是以儒家创始人身份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身份出现的,实际上,孔子先进科学、超越时代的档案思想同样令人折服,其自创的一套档案文献收集、整理、编纂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为我们所使用,我们理应为有这么一位作为档案学家的孔子而倍感自豪了。下面,我们将结合今天的档案理论,来分析一下孔子的档案思想。
一、档案价值论——足,则吾能征之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孔子说:“我能用语言清楚地说明夏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其后代的杞国则不能说清楚;殷朝的礼乐制度,我也能说明白,但是后世的宋国则不能充分证明。这都是因为文献资料不充足,如果文献充足的话,我就可以借以为证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档案凭证价值观念,一切要以档案文献为准,不能想当然,似是而非。档案是没有掺水的史料,是最纯粹、最本色的历史。因此,对原始档案的尊重就是对档案真实性负责。周朝时期的档案数量与现代相比并不算丰富,但因为其载体牢固性质,有些档案的保存期还是比较长久的,如青铜器铭文、甲骨文档案等,至今仍时有出土,并更改着学术界的某些结论,可以说,档案的保存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孔子开办的私学里,《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也是孔门教学的全部理论教材。而学术界一直认为“六经皆史”,所谓的“史”,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档案,学者张舜微认为:“举凡六籍所言,可资考古,无裨致用,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其在今日,皆当以史料目之。”其实,“六经皆档案”的说法则更能准确地体现六经的性质,学者沈兼士指出:“古人说‘六经皆史’,我们也可以说史皆档案,精密一点来说,档案是未掺过水的史料。”
二、档案收集——好古,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并非一个生来就博学的人,只是我爱好学习,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探求它罢了。”——《论语·述而》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阶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奴隶主贵族子弟接受教育所用的教材,就是周室史官利用其收藏的档案典籍编纂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乱,诸侯争霸,原保存于周王室和许多诸侯国的档案典籍开始流传于社会,这为孔子开创“学下私人”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在《论语》中,孔子用自身的行为确定了对于“古”的态度和观点,那就是不断学习,勤奋努力,前辈先祖留下来的东西,要好好学习,善于学习。孔子在两次周游列国时,都很注意对各国档案典籍的收集与学习。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适周问礼”,多次专门到周朝都城洛邑,向保管档案典籍、礼乐之书的老子求教,追迹三代之礼;并且收集有鲁、周、宋、杞等故国的档案典籍,还派其弟子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孔子广泛搜求档案材料,做到了博学“多闻”。
孔子多方收集档案典籍和勤奋学习的观念,充分说明了档案的教育和文化功能。档案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发展与传承的经验总结,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宝藏,能够对后人产生有目的的教化作用。
三、档案整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
孔子说:“我只叙述前人的观点,从来不自己创作,相信古人、古代的事物。”
朱熹对这一思想的解释是:“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也就是说,对原有的档案材料只作删、定、赞、修,一般不改动原文,照实登录,不空发议论,从而达到真实可信、维护古籍原貌的目的。
“述而不作”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删去重复”(王充《论衡·正说》),即将不问途径搜集来的材料中重复的材料删去。《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司马迁指出:“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三千余篇”减至“三百五篇”,去掉了90%,可见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将内容重复者去掉。“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也是删除许多重复的史料,使选材更精简,使那些重要的史实从芜杂的堆积状态里脱颖而出。
二是“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列归类并编定目录。“六经”内部篇目排列归类的标准非常清楚,如《书》(《尚书》)作为历代重要文书的汇编,按照朝代先后和帝王世系排列,《春秋》作为编年史按年排序。孔子是在埋头研究了鲁国档案史料的基础上,“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这是古代学者对档案文献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规模的整理和利用,孔子不仅为鲁国保留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而且创造了编年体这种史书体例。《春秋》以鲁国的纪年为时序,使原本杂乱的史料有了时间的线索,读起来明晰顺畅,更有可读性。
四、档案价值鉴定——多闻阙疑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为政》
孔子说:“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存在疑问的部分予以保留,不轻易议论,谨慎地表达自身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减少言语上的错误。”
在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档案文献进行价值鉴定过程中,孔子始终坚持“多闻阙疑”,心存疑惑,谨言慎行的档案意识,对不明白的,自身感觉不科学的部分,持观望态度,不发表意见,待多方考证之后,才予以定夺。《论语•子罕》中提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要求多听多看,对有疑问的地方加以保留,缺疑待考,不妄行校改,做到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孔子所开创和倡导的这一原则,为我国档案学提供了科学的范例,也被古今严谨的学者所采用和推行。
这也启示我们,作为档案文献的编辑研究人员,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常识和功底,还要有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要多存疑虑,对于自身有把握的部分予以确定,不可胡乱猜测、擅自给予评论,以免丧失档案文献的参考价值。
五、档案编纂——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悖乱、神鬼之事,“敬鬼神而远之”。
“六经”主要取自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档案,而上古帝王都崇拜神灵,每有重要活动,必先祭神占卜,神灵旨意和占卜结果的记录也留作档案,于是上古档案就出现了“天道鬼神灾样卜筮”与帝王的人事政治活动“备述于策”的现象。孔于也用中庸思想来看人与鬼神的关系。他不谈神怪,也不明确否认神怪。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这种对鬼神的不可知论,实质上隐藏着唯物论的因素。
由于孔子不相信鬼神,在编纂“六经”时,就把有关“天道鬼神灾祥卜筮”之类的虚假材料去掉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六经”中很少有鬼神巫怪和荒诞的内容。在整理编纂《易经》时,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钻研卜辞爻辞,作为儒家的哲学思想传授给弟子。范文澜认为:孔子把主要与“鬼谋”(向鬼神问吉凶)的《易》改变为主要与“人谋”(人自造吉凶)的《易》,是思想上的一个进步。
六、发挥档案功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孔子说:“勤奋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孔子适应时代的需要,首创私人讲学,并将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贡献给了档案文献整理事业和教育事业。他创办的私学有广泛的培养对象,“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有低廉的收费标准,“自行束脩以上,吾末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效,“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课本来教学生的,所以孔子非常鼓励学生读书。例如他劝学生学习《诗经》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尚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孔子用来作为政治教育的教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献的基础上,尽量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礼》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汇编,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仕”,即从政,而从政的第一步就要懂得“进退周旋之礼”。孔子雅好古乐,很重视音乐在培养学生个人品德修养上的巨大作用,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诗有助于振奋精神,礼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完美情操。《易》是上古占卜档案的汇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并向学生传授这种阴阳变化之学。孔子修《春秋》,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并通过《春秋》培养一批合乎自己理想的弟子,来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
总之,孔子打破了千百年来世卿世禄和学术教育垄断的局面,开创了私人讲学和私人编纂的新局面,特别是他整理、选定、编纂和亲自传授的六经(今存五经),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了“元典”,成为指导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经典,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就是作为档案学家的孔子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
本期编辑:王维新 审核:董万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