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
接收征集
史料公布
编研成果
理论研讨
相关文章
档案资政参考(2023年第1期...
档案资政参考(2023年第1期...
档案资政参考(2022年第4期...
档案资政参考(2022年第3期...
档案资政参考(2022年第2期...
当前位置:首页
>档案编研>史料公布
 
档案资政参考(2017年第4期):运河之都,扬帆前行——济宁市历史上治理运河经验及启示
发布日期:2018-01-18 17:06 信息来源:济宁档案信息网 浏览次数:

济办简备字035号                         内部资料

档案资政参考

2017年第4期(总第22期)

济宁市档案局(馆)编印                      2017年12月   

运河之都扬帆前行 

——济宁市历史上治理运河经验及启示

【编者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大运河森林公园时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为我们保护京杭大运河提供了重要遵循。7月19日,省委书记刘家义视察济宁城市展示馆,了解运河文化研究情况,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1219日,市委书记王艺华在任城区调研运河文化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济宁调研讲话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推进运河文化保护开发

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587公里,申遗保护规划293公里京杭大运河中段纵贯济宁全境鉴于此,元、明、清三朝和解放后均重视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治理,在济宁创下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等水利工程史上奇迹。在此,通过结合馆藏档案文献资料,深入系统地发掘整理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一些治理经验,以便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目  录

济宁市历史上治理运河的经验

● 治理运河的经验对济宁市当下保护运河的启示

● 结束语

济宁市历史上治理运河的经验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屡有决堤、淤塞、断流之事,给交通运输和两岸人民带来很多灾难。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地段,地势起伏,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源不足,水位不平衡,加之黄河与运河交汇、黄河泛滥冲淤等情况,使这段运河的开挖与经营十分艰难。为此,元、明、清三朝和解放后曾经对济宁境内运河进行治理。

一、 设立专门的治理机构

由于济宁京杭大运河的特殊位置元朝以来,历代政府都把济宁段运河的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设立专门的治理机构,不断派高官重臣及水利专家到济宁治理运河。特别是元明清三朝,设最高运河治理机构常驻济宁,使济宁成为地位显赫的中国运河之都。

(一) 元朝驻济宁的运河治理机构

元朝在济宁设立都水监、行都水监,中央运河治理机构派驻济宁之始。山东运河备览》记载:“延佑六年(1319年),立山东河南督水监,驻济宁。八年(1321年),立济宁郓城行都水监,驻济宁。九年(1322年),立山东河南行督水监,驻济宁。

(二) 明朝驻济宁的运河治理机构

 明朝设立总河,作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山东运河备览》记载:明代)有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经理河漕、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总河,由朝廷钦命署理,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正二品。但不乏正一品、从一品大员充任。

(三) 清朝驻济宁的运河治理机构

 清朝设总河部院为运河最高治理机构。据《清会典》载:“顺治初,仅设河道总督一人,又称总河,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驻济宁州。雍正七年(1729年),分河道为三:南河总督驻清江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驻济宁州,称东河。次年(1730年,又设直隶河道总督,驻天津,称北河。

(四)与运河治理相关的军事机构

管理运河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军队。元、明、清三朝均在济宁设立了相应的军事机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乙巳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初,江、淮岁转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海运十万石,胶舟六十万石,而济之所运三十万石。水浅舟大恒不能达,便以百石之舟,舟四人,故夫数增多,戊辰增济州漕运司军万二千人另据元史记载:“至正十六年(1356年),置济宁分枢密院,济宁开始成为军事要地。

明朝设司运军事机构总部为总理河道军门署,下辖道、卫。济宁除总理河道军门署外,驻有两个兵备道和两个卫。总理河道军门署负责节制南北直隶和河南、山东各道。仅山东运河道就辖有沂州道、濮道、临清道、济宁道等四个兵备道。沂州道、济宁道均驻节济宁。《兖州府志》记载沂州倚角东南、弹压山海;临清节制西北,北控燕齐;濮在河堤之上,绾毂三省;济宁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济宁驻有卫兵1.3万人。

    清朝时,设河标中军副将署,作为治理运河的最高军事机构,驻济宁州。据《清会典》记载:“顺治初河总杨方兴奏请设河标中军副将署,作为河道总督直隶机构,驻节济宁”。河标中军副将署下辖沿运河河标营和卫。在济宁驻4个河标营,每营定制1000士兵,他们负责沿河治安,每公里即有两个或多个军丁站岗,河中还有兵船定期巡视。清代驻扎济宁的卫有济宁卫和临清卫。

总之,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运河治理机构林立。除总督河院衙门外,还有运河道署、运河同知署、泉河通判署、管河通判署、巨金嘉管河主簿署等众多司运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河标中军副将署、运河兵备道署、各运河标营署、守备署、卫署,还有巡漕使院、抚按察院、布政司运台、按察司行台、治水行台等司运军事、监察机构。另外,还有济宁直隶州署官司衙门等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故民间有“济宁七十二衙门”之说。

二、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为强化运河管理,明清两朝以朝廷名义颁发有漕河禁例,并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变化。明朝颁发漕河禁例17条。包括:启闭闸的规定,除贡鲜船外其它船只必积满水才开闸,下开上闭,实行令牌制规定积多少船才开闸,规定官船带私货的比例,禁止普通船只敲打锣鼓等响器,禁止盗决堤防及水柜湖堤、山泉引水灌田,禁止侵占湖地,禁止在纤道上建房,以及明确各级官吏夫役的职责。清朝初年又增加了5条,主要是各类官吏失职的处罚,漕船水程定限,沿河树木奖惩等造船方面规定了修造船舶的9条验收标准。明代律例汇编》记载:“凡故决山东南旺湖、沛县昭阳湖堤岸及阻决山东泰山等处泉源者,为首之人并遣充军,军人犯者,徒于边卫。”

三、 改建可行的通航河道

明朝时,运河开始受到黄河的干扰。黄河对运河的主要危害是冲决运河河淤塞运河河每次黄河水侵入运河,轻者要淤塞一半,重者全线覆平,长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水去沙停”,运河中断,如《明史·河渠志》记载:“明洪武元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因此,运河多次改道。

(一) 疏浚会通河

    明朝时,黄河流经济宁南面,多次北决危害运河,到永乐年间1403—1424年),济宁境内运河已不能通航。《明史纪事本末·河转运》记载:永乐八年(1410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奏请疏浚会通河山东境内运河),言“会通河四百五十多里至淤塞有三分之一,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永乐皇帝迅速批准了这个上奏,据《汶上县志》记载:“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廷允准济宁同知潘叔正奏请,命工部尚书宋礼率军工民夫16.5万人事其役宋礼带领民夫,把元朝运河自汶上县袁家口(今梁山县袁口),经须城县安山(今梁山县小安山)至寿张县沙湾(今属河南省台前县)长约一百二十里河道东移(东移最远五十里);东移后的新河道长约一百里,由袁家口北经靳家口(今属梁山县)、大安山(今属东平县),再西北经戴庙(今属东平县)至沙湾接旧河。

 (二)开南阳新河

弘治1488—1505年)年间,黄河又在其下游曹县和单县一带溃决,这里黄河与会通河下段距离很近,每逢溃决河河道又首当其冲。明嘉靖六年(1527年),皇帝盛应期主持在南四湖湖东新开南阳新河,以躲开黄河对鱼台以下运河河道的淤塞和干扰。嘉靖七年(1528年)一月,盛应期奉命带领民夫98000人开挖南阳新河。刚开工两个月,工程尚未过半,朝廷内各种非议高涨,皇帝偏听偏信下令停工。后来,嘉靖皇帝命南京邢部尚书朱衡改任工部尚书,并走马上任治理运河。时任兖州同知的章时鸾提出“盛应期开凿的南阳新河仍然完好,可以继续开成”。朱衡现场查勘南阳新河时发现,黄侵入湖西运河,昭阳湖后立即在南阳新河沉淀不再东犯,决定继南阳新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工程开工,征集三省民夫91000多人。隆庆元年(1567年),马家桥15公里石堤完成,南阳新河主体工程告一段落。

据《明史·河渠》记载:隆庆四年(1570年),河决于邳州,淤百八十里溺死漕卒千人。河道总督翁大立深受南阳新河“避黄保运”成功启示,主张开河避黄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总河舒应龙为了泄微山一带洪水,开韩庄至台儿庄通口的一条排洪河道,并借以河上航行。但规模小,只开挖了从韩庄至万年之间20公里,当时还不能通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总河刘东星继续开河,除加深加宽舒应龙开的河道外,还向下挖至口,从韩庄向上沿湖东开挖了22.5公里引河,并在臣梁、德胜、万年、万家庄等地建了4个临时闸,历时2年,水深有二三尺,可通小船。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再次从县和县冲决河航道。时任总河的李化龙乃下决心大开河,于是“上开李家港,凿郗山石,下开邳州直河口挑田家庄”。即,自夏镇李家港起,沿微山湖东侧到韩庄,再经万年、台儿庄、邳县到宿迁直河口入黄河,长130公里,还同时修建韩庄以下8闸。这次工程规模特大,当年就有三分之二的漕船改行河,李化龙却因劳累过度在工地不幸身,剩余尾工由继任总河曹时聘在次年(1604年)完成。

(四)开梁济运河

济宁运河的大规整治和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8年4月,为减轻津浦铁路压力,恢复和发展京杭运河航运,中央批准了交通部编制的整治京杭运河计划,拉开了济宁运河大规模治理的序幕。

根据国家和山东省编制的京杭运河整治计划和设计方案,新河线路北自黄河南岸梁山县小路口镇路那里村东,沿东平湖西堤侧向南,至任城区长沟镇东南和安居街道西五里营村东两次截断老运河,继续向南穿过济菏公路,至任城区许庄街道李集村西南入南阳湖,全长87.75公里。1967年正式定名为梁济运河。

梁济运河先后三次组织施工。1959年10月至1960年6月,首次组织施工,经过开凿,初步形成了一条新河。由于当时人力、物力不足,长沟以北航道仅按新线走向挖了个河形。1962年至1964年,为排泄东平湖新湖区滞洪底水,第二次组织施工,将该河改为湖西排水沟。施工中疏浚、扩大了柳长河口至长沟镇36公里河槽,同时疏浚了柳长河口至梁山7公里的航道。1967年春季,第三次组织施工。本次施工由省交通厅设计和投资,按通航100吨级驳船的六级航道标准整治河槽和新建船闸及节制闸。

(五) 开南四湖区航道

依据1958年交通部制订的京杭运河整治计划,济宁市以南的运河线路,完全废弃了南四面的老运河,而改在南四湖湖西重新开挖新河。1958年3月至6月,完成了挖河任务。新河北自龙公河中接梁济运河,南至苏鲁交界处微山县张楼乡刘香庄,长约50公里,设计河底宽45米,底高程29.8米。

四、 修建配套的水利工程

(一) 引水济运

1、四水济运

元朝初年,为运送军饷支援在安徽省宿县一带作战的元军,当时济宁一个叫毕辅国的地方官,在宁阳汶河左岸“斗门”(引水闸),又在兖州泗河右岸黑风口也建一个“斗门”,通过河和府河汇流至任城区天井闸上流入运河。据《明史·河渠三》记载:“元初,毕辅国始于堽城左汶水阴作斗门,导汶入洸”。至此,历史上的“四水济运”模式正式成立,解决运河通航用水问题。

2、 导泉济运

为解决水源,明朝水利专家白英等人在各地寻找水源,疏导各地的山泉流入,并将各地山泉登记注册绘制成泉水分布签。为加强对山泉的管理,明朝时还设了一个管泉分司,驻宁阳。明朝在汶、泗河上查明的山泉共234眼,其中汶河100眼,泗河134眼。《山东运河备览》记载: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 “漕运总兵陈平,江伯曾命工部主事顾大齐遍历山川,疏浚泉源以济漕运”。清末由工部测量并绘制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详细地绘制了汇入运河的所有泉源,现保存于汶上县档案馆(见附图一、二、三、四)。该图2002年被国家档案局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重要档案文献遗产,是山东省最早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珍贵档案。

(二) 南旺分水工程

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率领民众疏浚会通河后,会通河仍然无水。宋礼甚为着急不解其因,于是“微服私访”,在汶上遇老人白英。白英是汶上当地人,还当过河工小头头,对当地山水地形非常熟悉,向宋礼提出运河地势最高的地方南旺“水脊”,应在汶河边的戴村修坝,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水南北的建议。另外,白英还提出了疏导山泉,增加济运水源的措施。宋礼当场任命白英为“治河总工程师”,负责南旺分水工程。八月份由白英主持在汶上县北的大汶河上修建了一个“五里十三步”的土砂坝,这就是有名的戴村坝。然后扒开汶河南岸大堤,将北魏年间汶河下游一个流入南旺湖的废弃流加以疏通称为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并南北分流,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整个工程由戴村坝、小汶河、南旺分水石拨,以及为防引汶洪害而在小汶河上修建的一系列泄水闸坝,南旺上下两个船闸(即柳林闸和十里铺闸),再加上周围的蜀山湖、南旺、马踏湖等水柜共同组成。如是“漕运大通,帆桅连樯而下,舟舰鱼贯而行”,京杭运河复又通航。这种大胆而巧妙的创新,使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成为大运河治理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创造了世界运河史上的一大奇迹。

(三) 设水柜

完成南旺分水工程之后,汛期汶河洪水涌入小汶河四处外溢,滞留于南旺附近的洼地中,致使洪水为害。于是,宋礼和白英商议设立“水柜”,将这些水用围堤存起来,待枯水时再让其回流运河。《明史·河渠志》记载:“宋礼白英议设水柜,乃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在漕河西岸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济宁以北有马场、南旺、蜀山、马踏、安山5个水柜,这就是北五湖的来历。济宁以南有南阳、独山、昭阳、微山4个水柜,这就是南四湖的来历。

    (四)建闸坝

由于济宁段运河所处的重要位置,水利设施众多,其作用重大。就城区而言,自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至新中国成立共兴建了闸21座,坝3座。这些闸主要有:始建于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的节制闸新店闸,与新闸同期建成的节制闸石佛闸,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9年)的节制闸赵村闸,明宣德五年(1431年)始建的任城闸(俗称小闸口)。越河上有闸3座,其始建时间多为越河同期工程,均为重浚会通河时修建。有下新闸、中心闸、上新闸、天井闸、通济闸。

    (五)南四湖二级坝枢纽工程

南四湖二级坝枢纽工程位于微山县境,在南四湖的最窄处,横跨昭阳湖中腰,将四湖分为上(北)、下(南)两级湖。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随着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至1975年,先后建成溢洪堰、拦湖坝一道,节制闸4座,船闸1座。整个工程“一”字式排开,东西贯通,是济宁市乃至鲁西南地区最大的防洪排涝、蓄水灌溉、航运交通的枢纽工程。

治理运河的经验对济宁市当下保护运河的启示

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对济宁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实施“以河兴市”战略,打造运河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传承运河历史文化长廊”的规划建设。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推进,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运河河道和水利工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和退化。因此,要从造福济宁人民的战略高度,把运河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济宁历史上治理运河的经验,在水利工程布局、管理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在保护运河方面借鉴。

一、坚决执行运河保护的相关法规

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依法依规,严格保护运河区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一是要动员有关部门及广大群众,自觉执行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运河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保护运河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二是加大对破坏运河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损毁堤防、水利设施等破坏运河及造成运河污染行为的,严加惩处。

    二、制定运河保护规划并分步实施

通过充分调研,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根据济宁市实际,制定运河保护规划。一是深入搞好运河河道及配套设施的普查、登记二是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并分步实施方面,运河河道进行维修、疏浚、拓宽、两岸筑堤加固等。另一方面,加强搞好运河原有利工程设施修复和利用。

     三、大对运河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运河保护的重要性,营造运河保护的良好氛围,增强各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保护运河的意识,引导广大群众以更加踊跃的态度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投身运河保护工作

    四、改善运河环境质量    

    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看待运河两岸生态环境,保护、改善运河的生态环境。一是加大治污力度。对工业废水进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防止水质污染凡在运河排放污水造成河床淤积的,限期治理河道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运河河道的巡视、管理、保洁和维修养护组织河道工人疏竣、清理河面及周边环境二是通过植树造林,对运河两岸进行绿化,做好运河景观建设三是维修加固堤防,设专人看守防止溃决

    五、加大运河保护科技建设力度

    目前,对运河保护规划、设计、监测、管理、施工和工艺等层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运河保护的科技支撑不足。为此,必须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一是学习国外和其他地区先进的保护技术。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水利科技人才。

结 束 语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我们做好大运河保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但保护运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相信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 ,全面规划、群策群力,精心实施,一定可以做好运河保护工作,努力把大运河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展示济宁运河之都的良好形象,创建全国首批运河文化建设示范城市

参考档案文献资料:

1、《济宁运河档案史料汇集》(一至六)

2、《山东运河备览》

3、《元史》

4、《明史》

5、明代律例汇编

6、《清史稿》

7、《清会典》

8、《山东通志》

9、《济宁直隶州志》

10、《兖州府志》

11、《汶上县志》

12《治水筌蹄》

13、《济宁运河文化》

14、《济宁运河文化研究》

附图一:《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之南旺分水图

附图二:《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之济宁州图

附图三:《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之泉河图

附图四:《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之微山湖图

 

本期编辑:张德保                            审核:董万黎

编辑:编研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