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6.9国际档案日
主题党日
普法宣传
相关文章
在时光褶皱里守护永恒的光芒——...
兖州区档案馆开展“6•9”国际...
金乡县开展“请听档案说”国际档...
金乡县档案馆开展“6·9国际档...
档案见证辉煌历程 誓言彰显使命...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6.9国际档案日
 
在时光褶皱里守护永恒的光芒——一位档案馆讲解员的成长手记
发布日期:2025-08-13 15:24 信息来源:济宁档案信息网 浏览次数:

站在档案馆庄严恢宏的穹顶下整理工牌时,四年光阴悄然浮现,这枚小小的工牌承载着我的职责与荣耀,更是见证了我从档案新人到讲解员的成长历程。

认知觉醒:档案里的生命叙事

初入档案馆时,智能密集架与数字查档大厅的科技感冲击着我的认知。当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敲击键盘就能精准调取档案时,我不禁疑惑:“这就是档案工作吗?”直到老馆长带我来到台阶前,高耸的墙面上“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烫金大字,如无声的誓言,瞬间照亮了这份职业的崇高使命。

当拿到讲解稿时,陌生的词汇让我倍感压力,专业的术语读起来都磕磕绊绊。第一次讲解时,才发现自己只是机械生硬地背诵着讲稿上的文字,毫无情感和深度。

在讲解王尽美烈士展板时,一位机关干部突然打断了我:“听说这是王尽美烈士唯一留存下来的照片,是这样吗?”那一刻,我羞愧地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复读机,却从未深入了解这些珍贵档案背后的故事,根本算不上合格的讲解员。

讲解结束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调阅了王尽美烈士相关的档案资料,下班后又通过网络收集了他的事迹报道。这位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病重期间仍坚持工作,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而这张寄给母亲的唯一照片,历经战乱劫难,被藏在土墙中奇迹般保存下来,成为了最珍贵的革命见证。

再次站在展板前,我完成了从复读者到讲述者的蜕变。当讲述这位27岁革命者病榻工作的故事时,哽咽的声音让学生们悄然拭泪。一位男生鞠躬致谢:“我以后也要成为像王尽美那样的人。”这次经历让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每一份档案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档案不再是冰冷纸张,而是用生命铸就的历史见证和民族记忆。

守护微光:历史记忆的时代回响

随着讲解的深入,我越能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深刻含义。档案中那些关于牺牲与奉献、理想与坚守、苦难与辉煌的故事,需要被讲述和铭记。而我,也幸运地肩负起这份记忆的守护与传承。

在讲解“一元纸币上的济宁姑娘”金茂芳时,我生动地讲述了她作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奉献新疆的感人故事。一位参观者听后惊喜地说道:“这是济宁人的骄傲呀!”这样的共鸣让我深刻体会到档案不只是简单的保管,更是历史的传播者和阐释者。

薪火相传:档案的传承与创新

当单位组织年轻同志们开展档案修裱技能培训时,我也积极报名参加了。当那些“饱经风霜”的破损档案在手中重获新生时,我仿佛正与历史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单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在领导的带领下,全员投入“百日千万大攻坚”行动,制定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到人、逐项销号,分解任务885项,收集整理99盒1663件对等证明材料,完成馆藏1000余万页数字化档案的逐页筛查、处理,形成1118页13万字的测试认证材料,顺利通过了国家档案局专家组测评。

如今,我仍会想起入职时老馆长说的话:“档案工作者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既要读懂陶片上的纹路,更要理解纹路背后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档案工作最深刻的意义所在:在时光的褶皱里,我们既是忠诚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作者姓名:田思源

                                                                                                                   单    位:济宁市档案馆

                                                                                                                   职    务:交流服务科工作人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